歐文在1997年8月就已比較全面地分析測試了3只35mm徠卡鏡頭的各項表現,當時是徠卡剛剛推出SUMM ICRON-M ASPH(35mm)1個月左右,詳細的文章(ENGLISH)可以在www.imx.nl/pho tosite/leica/m/lenses/pages/l11879.html閱讀到,我先簡單摘編其中一部分,然後再補充一些個人的感受。
Summicron-M 1:2/35mm,以下簡稱A頭,光學結構為7片5組,重量250克(白)/160 克(黑),自機身卡口至鏡頭前沿距離26mm,最大處直徑52mm;Summicron-M 1:2/35mm AS PH,以下簡稱B頭,光學結構為7組5片,含1片非球面鏡片,重量340克(白)/255克(黑),自機身卡口至鏡頭前沿距離34.5mm,最大處直徑 53mm;
Summilux-M 1:1.4/35mm ASPH,以下簡稱C頭,光學結構為9組7片,含1片非球面鏡片,重量415克(白)/250(原文誤,應為300左右)克(黑),自機身卡口至鏡頭前沿距離34.5mm,最大處直徑53mm。
歐文首先對B頭作了評價,他說該頭具有:
1. 完美的藝術表現。重量比C頭輕很多,方便進行藝術創作;
2. 全開光圈時有高的對比度和清楚的細節表現,他認為暗角現象略低於老款35/2;
3. 光圈4.0時有最佳表現。2.8-5.6均極佳,8以後輕微下降;
4. 令人驚嘆的像場平面。這點可以從LEICA原廠提供的MTF曲線上讀出,該頭在距光軸15-18mm處的傳遞函數MTF值明顯提升,我覺得這好像是大多數徠卡新款鏡頭的設計思路。
然後他對ABC三隻頭進行了比較:
光圈2時,B頭的對比度高,自中心到邊緣的分辨率較高,暗角現象可見但很輕微,整個像場平面非常出色,相比起來C頭的暗角輕微一些,但邊緣稍柔一點,C頭 當光圈1.4時,暗角比B頭的F2明顯,整體圖像分辨率中等。陽光下拍攝遠景時,B頭與C頭在F5.6和F8時基本無差別。。。。。。
經過一大堆實驗之後,歐文得出的結論是:
"B頭和C頭是更為現代的設計,有可能好過A頭。它們的差別是可見的,但必須把各自的圖片擺在一起仔細比較。 B頭是一隻非常好的鏡頭,它具有徠卡鏡頭的特質:極高要求下的清晰圖像。C頭是一隻保持B頭的質量並將光圈延伸到F1 .4的鏡頭,但在最大光圈時保持這種高質量的確有些難為了設計師們。如果你的確需要F1.4,那麼C頭是唯一的選擇;如果F2就夠了的話,那麼B頭是個最 佳選擇,它有最佳的性能價格比。A頭曾經是、而且現在還是一隻出色的鏡頭,它凝聚了徠卡幾十年的設計精髓。"
怎麼樣,這個結論夠清楚嗎?我的使用感受和上述結論幾乎完全吻合,不過我又多試用了第一代SUMMICRON (序號:2048XXX 8片)和第一代SUMMILUX(2167XXX)但可能是由於個人的喜好不同,我還是覺得老款鏡頭出的片子看起來稍微舒服一點,可能是中間層次更豐富一 些,重複一遍,這只是個人喜好。好比出色的錄音師會選用自己喜歡的、具有某種個性的話筒去錄音,而不會用那種頻響非常平直的"測量話筒"去錄音。當然有些 音響發燒友喜歡用" 監聽級"器材聽原汁原味,而我卻真的喜歡單端300B電子管功放推"雨後初晴"HL-5的醉人音色。
最後,我再講一段歷史故事,這是我多方考證後整理出來的,是史實:在早年間,徠卡有一間小型的研究所,負責研究光學玻璃和進行鏡頭的光學設計,當他們研發 出一款玻璃後,就交給斯考特廠(ZEISS的一個子公司)生產,斯考特廠不僅生產這些玻璃,而且還把它列進自己公司的標準產品樣本,不論誰花錢都可以買到 這些"徠卡玻璃"。後來,徠卡停掉了有關研究工作,因為市場上有足夠的"標準產品"可滿足徠卡的要求,如斯考特、好雅(HOYA)、康寧等公司,但是後來 那些公司逐步壯大,象徠卡需要的那些"徠卡玻璃"所佔比例越來越小,而別人家也不訂購價格高的"徠卡玻璃",結果是,那些公司找到LEICA說:"徠卡老 哥,不好意思,您要的貨沒了,以後也不造了,您老看看這塊料行不行?"無奈之下,徠卡現在訂的玻璃是那些大批量生產的、高質量的、低色散的、標準化產品, 只有一種型號為"NOCT"的玻璃還是徠卡在小批量自行生產。這個故事導出兩個結論:
1. 擁護老款鏡頭的人說:正宗的傳統無可取代,我用的才是"真正"的徠卡;
2. 崇尚新款鏡頭的人說:用同樣的材料能造出超乎眾廠的鏡頭,說明先進的光學設計才是真正的"徠卡"。
Summicron-M 1:2/35mm,以下簡稱A頭,光學結構為7片5組,重量250克(白)/160 克(黑),自機身卡口至鏡頭前沿距離26mm,最大處直徑52mm;Summicron-M 1:2/35mm AS PH,以下簡稱B頭,光學結構為7組5片,含1片非球面鏡片,重量340克(白)/255克(黑),自機身卡口至鏡頭前沿距離34.5mm,最大處直徑 53mm;
Summilux-M 1:1.4/35mm ASPH,以下簡稱C頭,光學結構為9組7片,含1片非球面鏡片,重量415克(白)/250(原文誤,應為300左右)克(黑),自機身卡口至鏡頭前沿距離34.5mm,最大處直徑53mm。
歐文首先對B頭作了評價,他說該頭具有:
1. 完美的藝術表現。重量比C頭輕很多,方便進行藝術創作;
2. 全開光圈時有高的對比度和清楚的細節表現,他認為暗角現象略低於老款35/2;
3. 光圈4.0時有最佳表現。2.8-5.6均極佳,8以後輕微下降;
4. 令人驚嘆的像場平面。這點可以從LEICA原廠提供的MTF曲線上讀出,該頭在距光軸15-18mm處的傳遞函數MTF值明顯提升,我覺得這好像是大多數徠卡新款鏡頭的設計思路。
然後他對ABC三隻頭進行了比較:
光圈2時,B頭的對比度高,自中心到邊緣的分辨率較高,暗角現象可見但很輕微,整個像場平面非常出色,相比起來C頭的暗角輕微一些,但邊緣稍柔一點,C頭 當光圈1.4時,暗角比B頭的F2明顯,整體圖像分辨率中等。陽光下拍攝遠景時,B頭與C頭在F5.6和F8時基本無差別。。。。。。
經過一大堆實驗之後,歐文得出的結論是:
"B頭和C頭是更為現代的設計,有可能好過A頭。它們的差別是可見的,但必須把各自的圖片擺在一起仔細比較。 B頭是一隻非常好的鏡頭,它具有徠卡鏡頭的特質:極高要求下的清晰圖像。C頭是一隻保持B頭的質量並將光圈延伸到F1 .4的鏡頭,但在最大光圈時保持這種高質量的確有些難為了設計師們。如果你的確需要F1.4,那麼C頭是唯一的選擇;如果F2就夠了的話,那麼B頭是個最 佳選擇,它有最佳的性能價格比。A頭曾經是、而且現在還是一隻出色的鏡頭,它凝聚了徠卡幾十年的設計精髓。"
怎麼樣,這個結論夠清楚嗎?我的使用感受和上述結論幾乎完全吻合,不過我又多試用了第一代SUMMICRON (序號:2048XXX 8片)和第一代SUMMILUX(2167XXX)但可能是由於個人的喜好不同,我還是覺得老款鏡頭出的片子看起來稍微舒服一點,可能是中間層次更豐富一 些,重複一遍,這只是個人喜好。好比出色的錄音師會選用自己喜歡的、具有某種個性的話筒去錄音,而不會用那種頻響非常平直的"測量話筒"去錄音。當然有些 音響發燒友喜歡用" 監聽級"器材聽原汁原味,而我卻真的喜歡單端300B電子管功放推"雨後初晴"HL-5的醉人音色。
最後,我再講一段歷史故事,這是我多方考證後整理出來的,是史實:在早年間,徠卡有一間小型的研究所,負責研究光學玻璃和進行鏡頭的光學設計,當他們研發 出一款玻璃後,就交給斯考特廠(ZEISS的一個子公司)生產,斯考特廠不僅生產這些玻璃,而且還把它列進自己公司的標準產品樣本,不論誰花錢都可以買到 這些"徠卡玻璃"。後來,徠卡停掉了有關研究工作,因為市場上有足夠的"標準產品"可滿足徠卡的要求,如斯考特、好雅(HOYA)、康寧等公司,但是後來 那些公司逐步壯大,象徠卡需要的那些"徠卡玻璃"所佔比例越來越小,而別人家也不訂購價格高的"徠卡玻璃",結果是,那些公司找到LEICA說:"徠卡老 哥,不好意思,您要的貨沒了,以後也不造了,您老看看這塊料行不行?"無奈之下,徠卡現在訂的玻璃是那些大批量生產的、高質量的、低色散的、標準化產品, 只有一種型號為"NOCT"的玻璃還是徠卡在小批量自行生產。這個故事導出兩個結論:
1. 擁護老款鏡頭的人說:正宗的傳統無可取代,我用的才是"真正"的徠卡;
2. 崇尚新款鏡頭的人說:用同樣的材料能造出超乎眾廠的鏡頭,說明先進的光學設計才是真正的"徠卡"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