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宗師聖嚴師父圓寂:「寂滅為樂」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

聖嚴法師圓寂了,但他留給我們的是身教、言教(西元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

說起認識聖嚴法師的因緣,應該要回朔到我小學的時候,因著父親的關係,小時常常到北投農禪寺聽一些師父講解佛教故事,或許是這樣的因緣,在孩提時便接觸了佛法,總覺得人世間充滿著種種的善與因果-這是小學階段所認知的佛教。

後因求學和路途的關係,有好幾年都沒再去農禪寺,但或許是小時後種下的因緣,當我第一次面對人生的重大挫敗時,一想到就是回到農禪寺。受到聖嚴法師說的「面對他‧處理他‧接受他‧放下他」這句話的引領,讓我處過人生第一次的黑暗期。

研究所時代,因在台北唸書距離農禪寺的距離近了,一有機會便回到農禪寺參加年輕人的社團-法青會,研二時更隨著法鼓山參加禪七,第一次體驗到打禪的奧妙,還記得回到學校寫論文的那段時間,常常每天五點起來打禪;後因工作的關係,於是中斷了打禪的習慣。還記得師父跟我們叮嚀說:「哪怕上班出門前的十來分鍾,留一段時間給自己打禪。』在師父的引領下,第一次體驗到打禪的自在,簡單的生活卻心靈豐富,這時讓我回想起農禪寺的照壁上,有兩句話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「住」是執著之意,執著於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判斷。 「無所住」,就是「不在乎」,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;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,牢牢不放。比如受了打擊,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,那就叫心有所住了。「生其心」,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,處理一切事物。

在法鼓山或是農禪寺,常會因師父的一句妙語,豁然開朗,若不是一智者、禪師怎能有這樣的言教呢? 師父走了,但他留下的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,為了眾生,他仍願意乘願再來。

聖嚴法師日前清醒時,曾在病榻上與親近侍者有這樣的對話:
「師父,您會再來人間嗎?」「會,我會乘願再來。」
「會回來哪裡?」「當然是法鼓山呀。」

佛教徒相信,修行人往生後,能前往佛國淨土;大修行者的渡世悲願,讓他們隨願力前往任意時空,「乘願再來」即是發願再到人間,渡化眾生。
好願在人間
fujifilm S5 pro +nikkor 28mm 1.4

這是我無意間發現幾年前我到法鼓山大溪道場拍的;法鼓山大願興學計畫.2007好願在人間.許個好願,讓它實現。

聖嚴法師以其一生修行佛法的功德智慧,以其生命全部深入經藏的證悟慈悲。立願要為佛教、為台灣、為世界建設一所世界迫切需要的心靈環保大學---法鼓大學。

清涼心

fujifilm S5 pro +nikkor 28mm 1.4
聖嚴師父在世渡眾生,雖然現在他暫時離開我們,卻留下許多的典範、智慧,我想依然能夠渡化云云眾生,您說是吧? 讓我們跟著聖嚴師父一樣,別忘了這眾生。

留言